小寒节气,是公历新年的第一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要开始了。
作为二十四节气里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小寒虽“小”,却正值隆冬。此时的天气,按照陶渊明的说法是“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风雪交加为常态,即使是白天,也是天色晦暗。“荆扉昼常闭”,人们只能躲藏在屋子里,“邈与世相绝”,让自己“闭关”。
俗话说“小寒大寒,冻成冰团”,作为一年之中的寒冷时节,大寒小寒也常常被拿来比较,关于谁最冷,古今说法不一。
古人说“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似乎大寒更寒一点。但又说“冷在三九”,小寒恰巧就处于三九天。一个“寒气之逆极”,一个“冷在三九”,看上去这两位都是“冷王”。
那么到底谁更冷呢?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今,小寒和大寒之争已由靠谱的数据决出了胜负——通过分析我国1991年至2020年各节气期间的平均气温得出,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全国平均气温最低的节气,仅-5.1℃;其次是大寒节气,达-4.5℃。由此可见,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寒确实冷得更胜一筹,所谓“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当然,数据也从空间分布给出了更精确的“定论”: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大寒节气期间的平均最低气温比小寒节气要低;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地区,大寒、小寒的冷不相上下;而在长江以南地区,小寒节气则要比大寒节气冷。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大多数地区小寒比大寒还冷,那为什么还叫小寒呢?是不是古人弄错了?其实,判定小寒大寒谁更寒,未必是古人存在谬误,这主要是因为衡量寒冷的古今视角有所不同。
由于没有气温这种精确量化的方式,古人衡量寒冷,主要是借助观察和体感。比如依据冰层厚薄判断寒冷程度,所谓“冰方盛,水泽腹坚”,说的是湖泊表面的冰已经坚实得一直冻到水面中央了,大寒时地冻最坚,自然感觉大寒最冷。而小寒时,天气虽然很冷,但人们的耐受力尚可,等熬到大寒时,即使气温没有变得更低,但被寒冷“折磨”许久,同样可能会觉得大寒更冷。
此外,大寒与小寒谁更冷不只南北有别,跟具体年份也有一定关系。比较1951年至2016年的气象数据,小寒更冷的年份占到27年,大寒更冷的年份占19年,二者伯仲相当的年份有20年。可见具体到某一年时,大寒冷还是小寒冷还真说不准,但总体看,还是小寒冷的年份更多些。
值得注意的是,大寒冷还是小寒冷,还会受其他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当年天气环流形势等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摘自《中国气象报》2024年1月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