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奥运,感受到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魅力呢?我认为最成功的活动是奥运火炬传递。
1984年开始,虽然我们都参加了冬季夏季奥运会,但青少年理解奥林匹克需要一个载体,那就是火炬传递。火炬传递是除了比赛和金牌之外影响最大,但大家对火炬还是比较生疏的。
2018年2月7日参加平昌冬奥会火炬传递。这是岑传理继2008年8月8日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之后,成为冬奥夏奥双料火炬手。
北京奥运会传播时间长100多天,100多个城市,5亿人观看。据说为了观看火炬传递,很多人夜里就在路两旁排队等候,火炬经过的时候,人群都沸腾了。这样把奥林匹克理想和这个中间的传媒工具——圣火连接起来。中央电视台承担着从雅典取火、国外火炬传递,到国内100多个城市的传递,一直到火炬传到北京鸟巢、李宁点燃主火炬的传播工作。我作为央视报道火炬传递的总指挥,和奥组委的蒋效愚、张明等同志一起研究怎么通过火炬传递达到最佳的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效果: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个梦想,对现场的人来说,很幸运,总共4000小时都算上,当时在想着怎么通过屏幕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看到这一幕,所以我们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全程转播。这影响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影响力已经超过在赛场看比赛。很多青少年在火炬传递时,就要上来看一看、摸一摸火炬,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有些老年人,从来没有进过奥林匹克赛场,就通过看电视知道奥运会,但是当火炬从我家门前走过的时候,那个情景令人难忘。当时央视就开了一个栏目,叫《火炬从我家门口走过》。成龙在三亚传递第一棒,我们就结下友谊,后来,在2009年举行的火炬传递一周年庆典活动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成龙也来了。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
2018年平昌冬奥会,岑传理与成龙、孙英杰、刘秋宏一起参加火柜接力。
记者:结合您的经历,您认为北京奥运为我们留下的“遗产”是什么?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您认为奥运遗产给北京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
岑传理:物质的遗产,如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再有就是奥林匹克文化遗产。精神和文化层次的遗产更多。
岑传理认为,学习研究奥林匹克文化永无止境 顾拜旦曾说过:奥林匹克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话,没有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只会当一句口号来理解,但是举办过奥运会之后再来看这句话,就能真实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要靠精神力量来支持的,这种精神是一个国家的魂。奥运给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拼搏向上、不屈服于困难等,这样的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变为一生的精神财富。长达17天的比赛,各环节参与人员严格要求自己,不怕吃苦,为了举办一届出色的北京奥运会甘心奉献。为赛会服务的人员和参赛人员、看比赛的人员又不一样。近距离参与过奥林匹克赛事的很多人都在赛后投身于体育运动中去,把点燃激情变为燃烧激情。
2018年3月,岑传理在崇礼参加迎北京2022冬奥会滑雪挑战赛 比如在鸟巢隔壁的奥体中心国家击剑馆里,奥运结束后,报名的人爆满,就是因为仲满击剑夺冠了,充满骑士精神的奥运冠军仲满吸引众多青少年去学习击剑。
北京申办冬季奥运会,冰球俱乐部都满了,这些人的热情参与证明奥林匹克精神在我们国家传播得很广,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北京举办奥运会对我们国家来说,能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精神建设层面,能让更多人看到体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
2017年1月,在平昌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时,岑传理在平昌街头与韩国平昌冬奥会主席李熙范,江原道知事崔文洵相约2018平昌冬奥会举办之时将举办中国文化嘉年华。
记者:作为体育媒体人,您认为北京奥运对中国的体育传媒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岑传理:萨马兰奇说过,奥运会有两个战场,一个是奥林匹克的竞技战场,另一个就是奥林匹克媒体战场。各国媒体都把宣传奥运会作为扩大自己影响力的一个方式。在奥运的100多年发展中,媒体这块是发展最快的,国际奥委会在这方面做出了突破。
岑传理认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贵在坚持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时候,遇到财政危机,顾拜旦钱不够了。当时他就发行邮票,但是他是要把奥运会四年一届长久举办下去的,他就在想怎么扩大奥林匹克品牌价值的影响力。当时顾拜旦自己掏钱请了17个美国记者、欧洲记者来现场报道,那时主要是通讯。1936年,已经有电视,但那时只能直播,不能录下来。到了50、60年代,有电报了,电报可以传播文字信息了。 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时候,最大的改变是卫星转播,全世界人可以同步看电视直播。那时候,国际奥委会就认为这是一个商机,那时候,国际奥委会开始卖广告,开始收取各家电视台的转播费了.
2014年12月参加助力北京申奥活动
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时候,彩色电视普及(当然,那时候中国还不普及),美国ABC电视台当时已经有了高清(1080p)电视。那时候,中国人这样看奥运——很多人围在大院里看一个9寸的黑白电视。
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彩色电视在中国已经普及。奥运时所有比赛项目都用高清录制,而且实现全球卫星转播,满足了各个国家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需要。
随后,国际奥委会规定了体育节目的受众人群。少儿节目是少儿看,夕阳节目老人看,但是体育节目谁看呢?后来我们给定了一个标准,体育节目要求7岁到70岁的人都能看懂。
媒体里面的电视,在奥运会期间是发展最快的。比如网球比赛时,网球上面的毛、网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都能看得很清楚;采用立体环绕声,如棒球打出去的声音、撞击铁杆的声音都能被听到。现在电视甚至有跟踪摄像机,比如某个球员打得好,可以给他加一个芯片,摄像机就自动跟着这个球员走。再加上各国的赛场转播员的解说,用高清电视看,可能比现场看更感人。以后看电视,不再是导演给你选择,而是你自己来决定要看什么。
奥运会的普及借助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媒体人经历了这些科技带来传播方式的进步。现在网络普及了,一种更先进的传输工具。这10年,手机普及了,电视普及了,大家不用去现场就可以看奥运会。
此外,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媒体得到量和质的提升。从媒体这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发动机,推动了体育、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的高速发展。
记者:从央视退休后,您现在在忙些什么? 岑传理:我目前主要在从事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和组织工作。奥林匹克除了竞技场之外,还特别重视文化交流。近些年我们可以看到,观看奥林匹克比赛的观众不少,但是参加文化交流的人不多。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想出国进行文化交流,但是苦于无人组织,而我们的奥运文化交流团刚好补足这块内容。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我就组织了一个书画代表团去伦敦,成员都是些喜欢奥林匹克运动的文艺工作者,这些书画代表团去伦敦进行交流时,英国的各贵族、文化届人士悉数到场,各国媒体也在,可以看到,他们很重视奥林匹克的文化交流。
2018平昌冬奥会-中国文化嘉年华文化之夜,岑传理以组委会主席身份向成龙颁发荣誉奖章
这种交流延续到现在。2018年4月,岑传理与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一起参加杭州斯迈夫国际体育大会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我担任《中国文化嘉年华》组委会主席,成为平昌冬奥会火炬手之一。2月,我们组织了中国文化嘉年华活动,把中国的文化带去平昌。本届平昌冬奥组委为了感谢我们带去中国的宝贵文化作品,赠送了我们10个火炬手名额。我们用这些火炬手名额给奥林匹克相关人士圆梦。比如世界冠军孙英杰、中国著名速滑运动员刘秋红、中学生代表、老师代表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邀请到成龙先生担任平昌冬奥最后一棒火炬传递使者,成龙跑的时候,路被群众围得走不通了,比韩国本国火炬手经过的时候人要多。为了感谢我对平昌冬奥做出的努力,组委会也请我跑了一棒。
通过这次平昌冬奥火炬传递等活动,我们宣传了中国。我时常讲一句话,中国不缺产品,但是缺精品,中国不缺文化,但是缺交流,缺少这种中外人士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奥林匹克文化很深厚,奥林匹克提供给我们一个直接的感情交流平台。如现场交换徽章的时候、现场去感受激烈对抗的时候。
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我去莫斯科进行文化交流,不仅带去绘画作品,还有诗歌方面的交流。现在世界足联承认中国是古代足球的发祥地,这次去俄罗斯我们带去蹴鞠和顾拜旦在中国的一款亲笔签名。现代足球产生于英国,但是古代足球产生于现在的山东淄博,宋朝的高俅提出的。通过这次交流,就能把中国古典历史文化带过去,这个载体就是蹴鞠。我们打算,以后每一届奥运会、世界杯等全球瞩目的大赛上,把带有中国古代体育元素的东西带去比赛场地,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文化。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奔走在赛场内外的岑传理 凡是比赛,必定会有胜出有失败者,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话放到奥林匹克赛场上就十分恰当,每一个参赛者都是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2018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在俄罗斯议会举行峰会后合影
2018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应邀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与公使合影
记者:对于北京冬奥,您有怎样的期待? 岑传理:我国冬奥项目目前有个特点:烧钱。我们在冬季项目上很弱,直到2002年才拿到第一枚冬奥金牌。
以滑冰举例,得有滑冰场,冰场不像田径场,田径场建好了所需的维护费用不像冰场那么贵,冰场需要不停制冷、到了一定时间还要扫冰,这是个不断烧钱的过程。我们国家发展冰上项目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普及,不普及冬奥项目水平怎么提高怎么产生冠军呢?前几届冬奥会,我们国家能夺得5块或者6块金牌,我们有这个夺金能力在,但是这一届冬奥会只有1块金牌。为什么夺金能力上不去?关键就是不普及,普及不够就没法提高。
2015年1月参加助力北京申奥活动
要普及冬季运动,首先需要舆论上做好宣传。我们要让更多青少年和家长知道,多参加冬季运动的孩子不容易得病,孩子多进行耐寒训练,可以增强体质。反之,如果孩子冬季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看书,窝在家里打游戏,偶尔出去一趟吹个风就感冒了。
2018年2月,岑传理在平昌冬奥会期间参观《中国之家》 其次,当舆论形成后,不论政府还是投资商就应该注重加大冰雪项目的基础设施投入。
目前国内很多建筑商在小区里正在建设大型滑雪场,这一类的基础投入也是必须的。我们国内有一些自然河流也可以仿照加拿大等国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冰场开发。人工雪要比自然的雪硬,我们国家要发展雪上运动,就要充分利用自然,比如选场地的时候,挑一些比较适合滑雪的户外场地,让自然雪和人工雪相结合。第三点,我认为需要有一批优质的教练队伍。类似游泳,一个好的教练会带出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培养青少年人群对冰雪运动的热爱。
舆论、开发商、教练也有了,现在就缺把教练队伍的费用降下来。其实这些教练队伍,国家可以培养,比如教练可以和场馆合作,教练把人教会了,来玩的人越来越多,场馆的收入也会增多,对场馆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有利,这也利于冬季项目循环发展。
另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场馆要实行低价位,拿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一个冰场举例,冬奥期间给大众体验的冰场收费换算成人民币才6元钱,包括滑冰票、冰鞋、护膝、手套等。很多外国记者都在现场参与体验。
岑传理相信,经过2022年冬奥会以后,中国的冰雪运动会得到极大普及,而且我国也会很容易地实现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
记者:平昌冬奥等奥运盛会,我们都看到了您的身影,您对北京冬奥的筹办有怎样的宝贵建议? 岑传理:除了之前提到的普及教育外,我认为硬件设施必须要跟上。冬奥这类一流的赛事需要一流的场地。目前各冬奥场馆都在紧张建设,硬件上肯定没问题,我更关心场馆场地对大众的开放程度以及赛后的场馆利用问题。 建议2022年冬奥会颁奖仪式结束后开放运动员和观众合影的通道,观众可以近距离的和奥运选手接触,在这个基础上,使大家爱上冰雪运动,近距离感受“白色鸦片”的魅力
2015年1月岑传理(左四)参加助力北京申奥冰雪活动,
这次2022年冬奥会的领奖台设在鸟巢和水立方中间的庆典广场,无法去赛场观看比赛的观众可以去颁奖典礼现场看。
我期待着冰雪运动可以变成冰雪产业。我希望冰雪器材、运动服装等冰雪相关产品都可以普及,度假甚至养生也可以和冰雪运动结合起来。奥林匹克现在正在总结,如何普及奥林匹克,其中一点就在民宿,做得好的例子就是莫斯科。比如很多人可以在一个合适的冰雪场地旁边租住比酒店便宜的民宿。
2018年8月8曰出席北京奥运博览会开幕仪式
冬奥的交通和场馆等社会服务项目最好形成一条龙服务。比较好的例子就是这次的平昌冬奥会,下了飞机,马上就有去各个比赛场地的直达大巴车。现在崇礼可以借鉴这一点。这类冰雪产业的配套工程,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降低冰雪运动门槛。这样才能尽快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对于解决奥运场馆的赛后运营也有利。对于场馆的赛后运营问题,我也建议现在在场馆建设期就要纳入考虑,不希望看到北京冬奥结束后再来开后奥运研讨会,那时候再开就晚了。
记者:您对冬奥媒体宣传的建议是什么? 岑传理:现在我们可能更侧重于金牌的争夺,目前报道也侧重金牌获得者,但是,运动员里,更多的是没有得到冬奥奖牌的选手。每届冬奥会,都有4000-5000名运动员,这些都是各个国家能够进入前三名的运动员,他们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刻苦训练才能走到奥运赛场的舞台,他们后面的故事很多。
网络报道兴起的时代,我认为网络媒体可以多报道奥运人物背后的故事。2022年冬奥会的媒体报道方面,非注册媒体记者可以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多写励志故事,越感人越好。比如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的时候,《消防队员的火炬传递》这个故事,比如叶乔波的幕后故事等。
2018年8月8曰出席北京奥运博览会开幕仪式
摄影 : 大亨. ( 图1 图2 图3)为选用图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