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译文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注释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赏析“露从今夜白”一句既写景,也点明节候,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一句又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完善
原文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参考资料:完善
1、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历史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因此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简析
《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诗中写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 2734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李商隐《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黄庭坚《登快阁》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菩提偈》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菜根谭·概论》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郑谷《鹧鸪》
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增广贤文·上集》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